最近,欧盟的一纸高关税政策震惊了全球:对中国电动车加征高达50%的关税,试图保护本土汽车市场,但这难免让人捏一把汗——这是在救自己的企业,还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?欧洲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车企,如今为何步履蹒跚,而中国电动车却正以势如破竹的姿态冲击全球市场?背后这个猫腻,值得所有人细细琢磨。
欧盟这一“杀手锏”表面看是为了拯救自己的汽车工业,说得高大上些,是要抗衡中国日益强大的电动车产业。但事实却这么简单吗?翻开一组数据,你会发现真相让人意外——最新统计显示,中国是欧洲汽车产业的主要供应商之一。在欧盟市场上,来自中国工厂的车辆占比逐年增加,这不仅仅是因为价格合适,更因为中国品牌在技术、续航、设计等方面已经不逊色欧洲本土的竞争者了。
有些人可能会说,“那加税就对了,咱们欧洲企业正需要保护。”问题是,加这么高的税,成本飙升,消费者买单的压力也随之增加。而电动车的市场需求是刚需,挡得了一时,挡不住长久。
更何况,加税后欧洲的产业链还会受到巨大的反作用力。欧洲车企,比如大众、宝马,甚至特斯拉,这些公司在欧盟的零部件采购大多来自中国,一旦供应链被打乱,自己的生产效率也会受到极大冲击。从长远看,加税是个“双输”的买卖——不仅中国车企受挫,欧洲自己也会被反噬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当初欧盟自己玩过多次类似的把戏,比如光伏产业。为了保护欧洲太阳能行业,他们对中国光伏板加征高关税,结局呢?没等保住自己行业,欧洲反倒在相关领域彻底丧失竞争力。这种“教训”,是不是有点熟悉?
说到欧盟“背水一战”,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一次发言也给了不少人启发甚至刺激。他最近在公开场合直接称赞中国汽车工业,毫不避讳地认为中国在电动车领域已经全面超越了欧洲。他还提到,西方的种种经济封锁政策只会玩“捉襟见肘”的苦戏,而东方尤其是中国正在打造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,创造了实实在在的市场价值。
普京的这番表态,直接让欧盟“破防”了。一边是中国汽车攻城略地,加速占领欧洲市场的现实;一边是俄罗斯与中国合作力度空前,越来越多的中资品牌深耕莫斯科、圣彼得堡等主要地区,为被制裁的俄罗斯汽车市场添砖加瓦。与其说普京的话对欧盟是点拨,不如说是“戳了痛处”。站在旁观者的角度,这也是西方固有的贸易双重标准逐渐暴露的过程。
而说到欧盟的“双标”,那可真是让人直摇头。比如欧洲一些国家,长期以来也对自家汽车企业进行补贴政策扶持。德国作为“汽车王国”,对大众、宝马等车企的政府资助力度就是常态化操作;法国更是专门为国产电动车提供对外品牌难以享受的补贴倾斜。但当中国政府对国内的电动车企业扶持时,他们却一口咬定这是“市场不公平”的行为,甚至扬言,中国企业是“靠补贴把欧洲本土企业挤出市场”。
这种自摆乌龙的言论,无疑给欧洲的汽车工业蒙上尴尬的阴影。简单来说,你用补贴很合理,我用补贴就是作弊?商业上的这种“双重标准”,难怪引得外界一片侧目。要知道,中国车企的崛起,很大程度是凭借扎实的技术实力,以及更加高效的研发流程,并不是靠单纯“烧钱”烧出来的。
更吊诡的是,欧洲的高关税政策还让特斯拉这样的企业陷入了尴尬境地。特斯拉本来就依赖中国工厂来制造低成本车型供给欧洲市场,但欧盟的税率提高后,这条路慢慢变窄了。有意思的是,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·马斯克面对这些政策,显然也有些不耐烦。
他直言要重新考虑特斯拉在欧洲的布局——毕竟与那些机动灵活的中国电动车比起来,特斯拉的利润空间和竞争优势正在逐渐消耗。
与此同时,欧洲本土的车企也并不好过。大众汽车的处境就是最好的例子:这一百年车企巨头不仅在传统燃油车转电动化过程中动作迟缓,而且在研发能力、供应链效率等方面早已被中国同行甩在后头。
最近几年,大众的裁员新闻让人目不暇接,公司内部甚至计划削减部分新车项目。多年来曾无比辉煌的大众,如今似乎正在面对迫不得已的衰退期。
聚焦视线再看俄罗斯市场,它正以一种更戏剧化的方式为全球汽车市场写下一段“标本考试题”。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,俄罗斯的汽车工业几近瘫痪,西方品牌退出市场,但中国车企迅速而精准地填补了空白。
比如,江淮汽车帮助俄罗斯知名的莫斯科人汽车厂推出全新车型,而哈弗、奇瑞等品牌甚至直接在俄进行本地化生产。结果显而易见——俄罗斯的汽车业复苏计划得以快速推进,同时这也加深了中俄之间的产业合作关系。
这一实例也成为了中国汽车面对贸易壁垒时,如何以创新路径继续拓展全球市场的绝佳“教材”。过去,西方很多国家选择制裁或壁垒政策,但中国车企却通过提升研发、强化供应链等方式,用实力填补了一次又一次的市场真空。
面对欧盟的步步紧逼,中国品牌正在灵活调整策略,比如暂停一些高风险性海外扩张项目,同时依靠国内市场反馈持续优化产品。比亚迪、吉利、小鹏这些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车企正逐渐走出一条“进退自如”的新路径——既坚持全球化,又根据政策调整切勿蛮干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车企敢于用数字和口碑说话。过去,欧洲人可能觉得中国车就是“低端代名词”。但现在,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,中国品牌的品质并不输欧洲本土车型。从更长远的产业逻辑看,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的角色已经不可忽视。
关税筑不成保护伞,倒成了寒风中的“稻草人”。最终,比拼胜负的从来不是封锁,而是实力。欧盟还需更多冷静和聪明,而不是一把税刀乱挥,只求短暂的心安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Powered by 乐鱼app信誉好03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